威宁草海是怎么形成的?
在15万年前,由于
地壳
的强烈运动,草海四周断块不断上升,而且湖盆相对下陷,成为一个断陷盆地,后来由于岩溶阻塞并积水,成为一个高原湖泊,即我们今天看到的草海。由于草海的动、植物及水产***异常丰富,不仅在我国被列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而且还被认为是世界水生植物种类最繁多、世界黑颈鹤越冬聚居最多和世界观乌区中最佳的湖泊,在科学界又被称为“物种基因
库”和“露天自然博物馆”。为什么威宁草海被称为“高原明珠”?
草海,又名南海子、八仙海,位于贵州省西部威宁县县城西南面,保护区面积120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积46.5平方公里。是一个完整、典型的高原湿地生态系统,是黑颈鹤等228种鸟类的重要越冬地和迁徙中转站;是中国著名三大高原湖泊(草海、滇池,青海湖)之一、贵州最大的高原天然淡水湖泊、中国Ⅰ级重要湿地、国家4A级旅游景区;是世界十大观鸟基地,被美国国家地理杂志评选为世界上最受欢迎的旅游胜地,被誉为“贵州旅游***上的一块蓝宝石”;有“高原明珠”、“鸟类王国”等美誉。 1985年2月8日贵州省人民***(批复)(85)黔府通45号“省人民***关于建立威宁草海自然保护区有关问题的批复”,成立了草海省级自然保护区; 1992年10月2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国函[1992]166号批复草海保护区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威宁草海是贵州最大的高原天然淡水湖泊、中国Ⅰ级重要湿地、国家4A级旅游景区;是世界十大观鸟基地,被美国国家地理杂志评选为世界上最受欢迎的旅游胜地,被誉为“贵州旅游***上的一块蓝宝石”;有“高原明珠”、“鸟类王国”等美誉。
从地质构造来说,草海自然保护区位于黔西山字型西翼反射弧,威宁水城大背斜向北弯曲的顶端部位。从地貌上看,草海自然保护区为起伏急剧的高原中山狭谷,且成阶梯状的高原山原地貌。草海盆地的地形趋势,西、南、东三面较高。自盆地中心向北逐渐降低,成为草海湖盆的泄水方向。草海湖盆周围属高原缓丘(溶丘),地形平缓开阔,地面起伏极小。由湖盆向外,地貌为高原丘陵盆地,地面起伏较大。
从地理位置来说,草海属长江水系,是***江支流横江的格泽河的上源湖泊。草海的水源补给主要来自大气降水,其次是地下水补给。草海湖集雨面积120平方千米,年汇水量约800~900万m³,水***极为丰富,是贵州高原上最大的天然淡水湖泊。汇入草海的河流有卯家海子河、东山河、白马河和大中河等小河流,它们大多数是发源于泉水的短小河溪,其流量随降水的季节变化而变动。
威宁草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湿草地和沼泽地的植物有荆三梭、水葱、水毛花、菖蒲、水芹、两栖蓼、四角菱、金鱼藻、轮藻、水车前、狐尾藻和萍。
草海是黑颈鹤在中国最重要的越冬地之一。随着湿地的恢复和鹤类的保护。数量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的35只到1983/1984年的305只1985/1986年307只。鹤在10月中、下旬到达,3月中、下旬离去。约1500只灰鹤也在此沼泽地越冬(1983年最多达2178只)。
草海地处云贵高原中部乌蒙山脉腹地,位于贵州省西北边缘,威宁彝族***苗族自治县县城西南侧,湖面海拔2171.7米,北纬26°47′32″~26°52′52″,东经104°10′16″~104°20′40″,面积96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积25平方公里,涉及18个行政村99个村寨,共9万余人。
草海因水草丰茂而得名,是贵州省最大的天然高原淡水湖泊,是我国面积最大的岩溶构造湖,八大鸟类保护区之一,全球十佳湖泊观鸟区之一,素有“高原明珠”之称。
草海是完整的、典型的喀斯特高原湿地生态系统,被列为Ⅰ级重要保护湿地,是我国特有的高原鹤类——黑颈鹤的主要越冬地之一。其生物***丰富,有生物物种1939种,鸟类有228种,以黑颈鹤为代表的珍稀鸟类多达10余万只。
据2015年元月2日最新监测数据,在草海越冬黑颈鹤1868只,灰鹤738只,斑头雁4038只,赤麻鸭4098只,再创历史新高;水生植物涵盖沉水植物、挺水植物、浮叶植物、漂浮植物4个类型,覆盖度达80%以上。
因此,草海被称为 “鸟的天堂” “水下森林”、“物种基因库”和“露天博物馆”。
草海形成于15万年以前,在距今3000多年前古草海曾一度干涸成盆地。公元1857年即清咸丰七年七月,“落雨四十昼夜,山洪暴发,夹沙抱木”,把盆地大部分落水洞堵塞,水淹盆地,形成南北两海。
公元1860年即清咸丰十年,又“水忽大涨,两海逐成一海,名曰草海”,面积达45平方公里。
1958年,为得到更多耕地与消除水患,开始了排水造田,使草海水域面积减少到31平方公里。
1***2年再次进行大规模人工排水,水面仅存5平方公里和部分沼泽地,对周边气候产生一系列恶性效应。
1980年贵州省人民***决定恢复草海水域,1982年水面恢复到25平方公里,1985年成立省级自然保护区,1992年经国务院批准升级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