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母用的蒸汽弹射器早在上世纪50年代就上舰,为何过去70年仍只有美国有这个技术?
首先玩航母的国家本身就不多,能玩大型航母的国家就更少,而能玩有蒸汽弹射器的大型航母的国家更是少之又少。所以以能通过三个条件筛选,你会发现根本没几个国家能玩的起弹射器蒸汽这玩意。如果以现在的标准来看,1万吨以上算小型航母,而4万吨级算中型航母,6万吨以上算大型航母,而弹射器这玩意只用中型航母才会装备,那就翻翻现在拥有4万吨级航母的国家有几个?美国、英国、法国、俄罗斯、中国、印度。也就这6个国家,所以其他的国家都没有进入航母的俱乐部。
而这6个过年有可以分为2派,一派是以英国为代表的蒸汽弹射器型航母,一派是以俄罗斯为代表的没有弹射器的滑跃起飞型航母。而研发过弹射器的国家其实就2个,分别是英国国和美国。而最先的蒸汽弹射器是英国先玩出来的,而美国买了相关技术之后自己有回去升级。而英国自己后来确定不玩大型航母了,改玩小型航母,所以觉得自己没必要装弹射器了。所以也就剩下美国人自己玩了。而法国自己也想玩,但是自己的技术玩不转啊。
至于像苏联是已经开始研发蒸汽弹射技术了,不过老毛子也不敢确定自己是否玩得转吗,所以在乌里扬诺夫斯克号上保留了滑跃起飞的甲板。但是航母还没成型苏联就解体了,而苏联的蒸汽弹射技术也随着苏联一起走向了绝路。而中国和印度都是玩二俄罗斯的二手航母起家的,所以也是也都是老样子。而目前中国虽然已经可以仿制并设计航母,但从近期的消息来看中国有可能跳过蒸汽弹射器而直接走更先进的电磁弹射器,从而在技术上在国家上平起平坐。
至于说蒸汽弹射器技术简单我并不是很认可,因为弹射器这技术是一脉相承的,从原来的橡皮筋到后来的压缩气体到火药弹射等,甚至是喷气式弹射人家英国人都玩过,所以英国人才能最先推出蒸汽弹射器,而人家美国在二战时期也没少用弹射器,所以美国人也能玩的转。虽然法国在战后能快速建造大航母,但是缺乏相关的技术和经验,所以法国人都玩不转这技术,就算后来的老毛子也同样难搞。毕竟二战时期玩航母其实也就美国、英国、日本三个国家,所以玩过航母的美、英都能造出来,可见还是得有个技术的传承的。
目前除美法等少数国家的航母装备了蒸汽弹射器外,其他国家都没有使用。蒸汽弹射器产生至今已有七十年。 ,那为何只有美国将其应用到了航母上呢?
(蒸汽弹射器弹射舰载机)
这个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回答。首先要明白蒸汽弹射器的原理是什么。简单说,蒸汽弹射就像弹弓一样将飞机从航母上弹射出去,使飞机快速达到飞行速度。蒸汽弹射器主要借助蒸汽作为动力,通过一个大型蒸汽汽缸和一个蒸汽控制系统,将储存的高压蒸汽一次性释放的能量转化为战机的动能。受飞机结构的限制,弹射器不得不要有足够的功率,还要将其的功率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
(蒸汽弹射器原理示意图)
这里面牵扯着结构力学,材料力学,动力系统设计,功率控制等一系列技术问题。例如,储存蒸汽的气缸对钢材的硬度和加工精度要求。密封材料既要保护钢材内壁,又要耐磨,同时还要保证密封性能好,这对材料提出了极高的要求。甚高,因为它们稍微稍稍一点就会影响密封性以及活塞的运动。正因如此,没有点技术能力的国家肯定玩不了。
蒸汽弹射器结构很简单远没有现在的汽车自动变速箱复杂,可加工难度和装配工艺能用***炸天形容,材料上有个密封钢带不好造。
大致难点有以下几个:
一:汽缸,打气筒的筒子是一个○型的钢管,弹射器却是一个又大又长的C型不封口钢套,冶金上要求钢套具有较高硬度,高压蒸汽进入后不能有大的形变。那么,它在加工时得保持内壁和开口处保持非常高的精度,否则活塞运动不畅、密封失败跑汽。人们连加工用的机床人们还没见过呢,别说造了。
二、装配,我们的国产车早先就是配件进口自己组装,后来慢慢消化大多数零件国产化后再降低成本。可就是原厂件组装也达不到原装车的质量水平,问题出在装配上。光配件精度高没用,如果装配不行仍然会出现大工差,总长70多米的分段拼装一起,要跟整体的一样才行,可见装配难度有多大。
三、密封,正因为它没封口,得在早滑动过程中边运动边密封,普通橡胶方法不行,高压下会在开口处挤压变形,得用钢制密封件,那么问题来了,即保护缸内壁又得密封效果好,还得耐磨损,问题又回到材料问题上了。
另外,储汽罐也有点难度,但对今天的中国问题不大,基本可以忽略不计。
众所周知,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固有属性,惯性可以为人类带来有利的一面,也可能带来不好的一面,例如我们想要舰载机在航母上快速起飞和安全降落,但由于惯性的存在以及航母甲板上的降落跑道长度有限,我们不得不为航母配置两样东西:蒸气弹射装置和阻拦索。
飞机的起飞的原理是利用高速度下飞机翅膀上下的压力差,根据伯努利方程,速度越快,产生的差压也就越大,想要在有限的甲板上获得起飞速度,除了滑跃起飞,最好是“助推”一把,这就是弹射起飞。
图释:蒸气弹射器原理图
弹射起飞的历史悠久,从1911年的压空弹射器到后来的液压弹射器,再到1951年提出的蒸气弹射器,再到目前的电磁弹射器,弹射器已经经过了100多年的发展。但是这个技术只有美国成熟,这是为什么?
首先蒸气弹射的原理并不复杂,就是利用高压蒸气推动活塞,由活塞带动飞机,短距离内(45-80米)可以将飞机拉到每小时250千米的速度,接着活塞由归位机归位后,进行第二次助推弹射,每个弹射器每分钟至少可弹射一架飞机。
难点之一在于高压气缸制造以及安装,其实任何高压设备的制造都是技术难点,正弹射器由两条平行的圆筒气缸,每个气缸长度约45米至80米,一次锻造这么长的高压气缸是无法完成的,需要多段组合而成,将多段气缸无缝组合起来,做到完全对中,又是很难的工艺。
首先,发明蒸汽弹射器的国家是英国而不是美国,
其次现在只有美国拥有蒸汽弹射航母是因为,苏联死了,咱们跳过,英国造不起,法国不值得,其他国家没技术。
1951年英仙座号航母作为蒸汽弹射器试验舰的身份重新服役,1952年,英国***海军半人马座号航母,首次加装斜角甲板
但是英国最新的航母伊丽莎白女王号,却是一艘***用直通式飞行甲板的stoval航母!
而获得了英国蒸汽弹射器专利的美国,却将蒸汽弹射器发扬光大,c-9,c-11 c-13,中途岛级,福莱斯特级,小鹰级,企业级,尼米兹级,再加上一大群在二战期间建造的埃塞克斯级***,全部使用蒸汽弹射器。
甚至于蒸汽弹射器斜角甲板都成了美国航母的代名词。
而英国却在竞技神号航母退役以后就此退出了蒸汽弹射器航母拥有国的队伍。
实际上英国不造蒸汽弹射器航母的原因非常简单,那就是俩字儿,没钱
或者说再多来几个字,不是***海军不想要,而是工党不给钱。
Cva01伊利莎白女王级航母,是一艘6万多吨***用蒸汽弹射器加斜角甲板的超级航母,不给钱啊,取而代之的却是几艘极度弱鸡的无敌级。
黄花溪滑道多少米?
1200米。
为丰富景区旅游内容,解决游客下山路途较长的问题,景区投资兴建的齐鲁峡谷第一滑—黄花溪滑道项目于2014年开始运营,1200米的滑道让游客可以直接从后山山顶滑到谷底,既节约了下山时间,又体验了山谷森林中穿越的惊险与***。滑道下面连接漂流项目,游客还可乘坐漂流筏直接漂到景区出口。
青州市区西南行20多公里到庙子镇圣峪口村,西南行2公里过泰和山风景区,过泰和隧道南行2公里即是黄花溪风景区。
黄花溪,是国家级4A级旅游景区山东潍坊青州市泰和山景区的核心景区,景色优美,被众多游客称为“北方九寨沟”。
青州黄花溪风景区,以“峭壁、峡谷、飞瀑、溪流”为特点,森林茂密、百草葱茏,壁峭如削,涧谷幽深的黄花溪寻幽探险区。在谷底踏水而上,沿着一条近6000m的木栈道,经缘起林、逍遥津、觉悟场、涅槃山四个主题区,可以观赏山东第一崖壁飞瀑,体验峡谷漂流,还可登上黄花坡,聆听美丽动人的爱情故事,感受崮顶人家的风土人情登山赏花,看树、看草,赏景。
山内怪石嶙峋,层峦叠嶂,壁峭如刀,涧深谷幽;“卸石”为举世罕见之景观,“双狮”“看山狐”“仙龟”“天书”“神剑”“童儿山”“影像山”“通天洞”等形象石、影像石栩栩如生,千姿百态;山下灵泽湖风光秀丽,山环水绕,山水相依,山景树影,景观独特。
岳麓山滑道详细攻略?
一,进去不需要门票,但需要在岳麓山小程序提前预约好达到时间,8-10,10-12,2-4,4-6几个时间段可以预约
二,如果是想做索道滑道一定要从东门上去!!南门是从湖南大学下车,旁边有条路,蛮多吃的,如果想吃东西的话也可以选择南门!但我吃了东西去的,也没肚子去品尝,两个门距离还是蛮远的,我又打车去了东门,然后进门上去30米右转就是观光车售票处,30一个人;50米右转就是索道售票处了,可以扫码买票,30块钱上行,25块钱下行,50块钱双向,但扫码买票只能买单行的,学生半价但好像学生就只能去售票处买不能扫码买
三,排队超级超级多人,而且我是吃完饭去的,下午1点多,超级晒,排了大概一个多小时吧,好不夸张的说有这个时间可以爬上去了,但没有体验过这种缆车,想要尝试,如果你也就是一定要做缆车,一定一定记得注意防晒,可以带个小风扇去,等待的1个小时还好,正真坐上去的时候,真的晒秃皮!风景其实看不到什么,10多分钟就上去了。
四,然后上去以后我就原路返回了,下山很多树荫,其实还蛮凉快的,走起来也不累,比坐缆车好很多,大概就走了15分钟不到吧,直线距离800米就到了坐滑道的地方
五,滑道同样的,好多人排队,排了大概35分钟吧,价格是35一个人,没有学生票,1.3以下的好像是20,还是蛮爽的,可以玩一玩。
六,如果纯纯的想坐索道滑道可以按照我说的东门进东门下就行,如果还是想看看风景吃吃小吃的,可以选择从南门进入,沿途会看到爱晚亭岳麓书院,然后可以再选择一项从东门下山。
岳麓山坐滑道不用排队最好的办法:
1.路线:从湖南师大二里半文学院的小路上山。
2.时间:赶早6点半的地铁
3.边踩着松枝,边捡新鲜的酸枣,边爬到山腰然后,你就是第一个坐滑道的人。
自锁滑轮原理?
具有滑轨自锁机构的抽屉,通过设置有第一滑轨、第二滑轨、限位锁口、限位锁块、复位弹簧、直角安装杆、安装盒、转动轴,第一滑轨带动抽屉本体在第二滑轨上滑动,当第一滑轨移动到指定位置时,复位弹簧可带动直角安装杆在转动轴上调整角度,可带动直角安装杆上限位锁块卡接在限位锁口上,可对抽屉本体进行自锁,非常简单方便。
火箭炮“喀秋莎”究竟有多厉害?
战争时期主要是用于加强炮兵的打击密度,杀伤敌有生力量。但是由于火箭炮的工作原理和机载火箭弹基本一致,特别是装药量,对装甲有一定的毁伤力,喀秋莎是多管联装的,如果将敌人压缩到一个小范围,再受到如此密集的打击,绝对是灭顶之灾。特别是四号坦克以下的装甲车辆能被直接击穿,因此喀秋莎火箭炮不仅能摧毁工事等坚固设施,有效代替传统火炮,还能充当反坦克炮使用。但是运载火箭炮的载具是卡车,本身防护力弱,不过在他诞生时已经不需要冲锋了,家里蹲的咆哮已然让纳粹心惊胆战。早期的射程较短,但他也开创了火箭炮的先河,射程介于火炮和导弹之间。
二战德国军队曾在旧鲁萨附近的战役中缴获了苏军一台奇怪的装置,乍看之下,这绝不像一个火炮装置。
这正是苏联新一代秘密武器“喀秋莎”——一种装备了火箭炮的作战车辆,在火箭炮的火力掩护下,苏联军队在旧鲁萨附近发起反攻,遏制了向列宁格勒猛扑的德国北方集团军群,从而为苏军赢得了时间,此举后来被发现对苏德战争战局影响深远。
“喀秋莎”火箭炮装在卡车底盘上,配有火炮的轨道发射架,火炮发射器配有转动及起重装置以及火炮瞄准器。“喀秋莎”火箭炮弹道高度分散,命中率较低。不过,一座“喀秋莎”可以在10秒内发射16个火箭弹,大大弥补了它的缺陷,一组喀秋莎火炮,足以打击一大片敌占区,因而被称为火炮中机关枪。
当“喀秋莎”火箭弹击中目标时,其中的爆炸物立即在弹头两端同时引爆,爆炸产生的冲击波,促使内部空气压力迅速升高,火箭弹的外壳碎片在加速度的作用下,温度可瞬间升高到600至800摄氏度,产生强烈的燃烧效应,进而形成大范围的杀伤效果,给敌军造成巨大的震撼作用。
相当厉害!
刚刚打完了一个问题——火箭炮是如何装填的。就想着写个喀秋莎的。
先做回答吧。
喀秋莎用的火箭弹是132mm火箭弹,射程可以达到 8.5公里。同时利用导轨可以在10秒钟内将16发火箭弹完全倾泻到对方阵地上。而且苏联当年是以至少一个火箭炮营为单位进行发射的,也就是说在10秒内可以像敌方阵地倾泻2吨左右的***。
另外厉害的敌方在于火箭炮的火力密度很大,在一次齐射过程中一台火箭炮的投送火力相当于传统122mm榴弹炮18门齐射的效果。
而且***充足的情况下,10分依旧可以再次开火。
大家可以看到,在一个卡车的占地面积上 汇集了18门122mm火炮的威力。
如果是122mm传统火炮那么就是下图的样子:
世界各国对火箭的研究在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如火如荼,其中德国人倚仗机械技术和化学技术的成熟,在火箭领域走到最前沿,但是纳粹军方对战争的乐观估计以及对远程火炮的痴迷,限制了德国军工对火箭的研究。而苏联人完全不同,这个国家非常热衷于战斗机机载火箭的研制工作。
早在“诺门坎”战役期间苏军战机就创造出第一例机载火箭击落敌机的战果,当时苏联战机能够使用的火箭弹是PC-82型82毫米、PC-132型132毫米航空火箭弹,这两种火箭弹在空战和对地攻击中的成功吸引了陆军的重视。苏联陆军将火箭弹看作是取代火炮的新武器,1939年终于装备了可用于实战的“喀秋莎”火箭弹。喀秋莎相比火炮的优势在于巨大的打击密度和巨大的爆炸力,炮弹为了获得射程往往消耗炮弹的重量去填装发射药,而喀秋莎的大多数重量都留给了战斗部,132mm的火箭弹战斗部装药20千克左右,起爆炸力远远超过火炮的弹头。几十发火箭弹一起在阵地上爆炸会产生一千多摄氏度的高温,朝鲜战争期间美军甚至认为志愿军使用了核武器。
卡车上的发射架根据不同时期有不一样的样式,早期的发射架一次可以安装16枚132mm火箭弹,安装在苏制“吉斯”6轮载重卡车上的发射架有8条导轨,而后期安装在其他卡车(美国援助的GMC 6X6卡车)上的导轨数量更多可以实现24、36、48、72联装,使用弹性很高;火箭弹种类也很丰富,有82mm的航空火箭弹、132mm和240mm的重型火箭弹甚至还有300mm的超口径火箭弹,最后一种可以填装28.9千克爆炸物,破坏力超过了203mm榴弹炮的炮弹,爆炸物后方是管子状的火箭发动机,最大推力可以将爆炸物推送到3000米之外。
喀秋莎之所以成功不仅仅是苏联火箭技术的原因,更多的还是战术上的胜利。就好像德国的三号、四号坦克质量一般,但是在德军将领的正确战术应用下创造了闪电战的伟大胜利一样,喀秋莎是第一种将卡车机动性和火箭弹结合在一起的武器,喀秋莎还集中发挥火箭的密度优势,通过短时间内发射多枚火箭弹在敌人阵地上制造“死亡火海”,杀伤力远在一般火炮之上。这是第一种火箭弹武器也是现代化火箭炮的鼻祖。在苏军反击德军的闪电战中,它密集的火力和爆炸产生的高温有效摧毁了防御阵地中的敌军有生力量,对装甲集群的打击能力也是德国高性能坦克的噩梦,